欢迎光临,环泰企业服务集团
成都 [切换城市]
关注环泰

国家政策

15828084368
当前位置:首页 >对四川中长期科技创新工作的思考 返回列表

对四川中长期科技创新工作的思考

发布日期:2020-06-19 15:05:11

近年来,四川科技创新水平不断提升,但省域创新能力在全国排名与四川经济大省的地位不相适应,科技支撑产业和社会发展能力有待增强。尤其面对国内外经济和竞争压力,我省科技创新力争打破重大关键核心技术受制于人的局面,制定适合四川的"十四五"区域创新战略。


四川在稳步推进创新驱动发展先行省建设过程中,科技发展依然呈现出以下区域性特点和阶段性问题。一是发展新旧动能转换尚未完成,企业R&D(全社会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费)投入不足。二是省会城市首位度高,区域差异大、发展不平衡,协同发展任务繁重,成都经济首位度呈现继续提高的趋势,省内各区域发展不平衡,经济总量居全国前列但人均排位相对靠后。三是尽管四川科技存量大质量高,但对经济牵引力不足,巨大的科技能量难以释放。四川要实现高质量发展,必须要走从规模扩张到质量提升、从投资驱动到创新驱动、从中低端产业向高端产业发展的路径。


区域创新战略一般分为引领型创新、探索型创新、应用型创新和追赶型创新等四种类型。基于四川省情,"十四五"暨中长期四川应选择追赶应用型自主创新战略,充分发挥四川优势,明确追赶目标,强化推广应用,最大限度创造和转化高级生产要素,实现技术和产业升级,走一条应用面广、自主可控、创新性强、发展快的自主创新发展道路。按照"自主创新、追赶跨越、科技强省、引领发展"的思路持续推动四川发展。


盯紧自主创新。在2020年起点上,必须适时推动创新范式的转变。进一步明确科技创新的战略方向,坚持把依靠自己力量解决"卡脖子"技术作为基本立足点,实现"四个战略转向": 一是从引进技术到更加重视核心技术自主研发,二是从技术组合集成到更加重视核心关键技术研发体系建设,三是从提升具有市场竞争力的产品和产业到更加重视发展战略科技和新兴未来产业,四是从渐进性创新、二次创新到更加重视突破性创新、根本性创新和从"0"到"1"的原始性创新。


实现追赶跨越。2020年我国人均GDP达到10000美元,接近人均GDP阈值12375美元的高收入国家门槛。四川省人均GDP在全国排位20左右,与全国平均水平之比为0.76:1,仍处于中等偏下收入地区,发展相对滞后。目前,全国创新版图呈现"三大中心,两条带状"的格局,优质创新资源继续向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三大中心汇聚,同时也形成沿海创新带和长江创新带。四川省处于长江创新带上,依托自身优势和长江创新带实现追赶创新是支撑四川省与全国发展同步、优势领域跨越、2035年初步实现现代化的历史性选择。


坚持科技强省。一是"强科学技术"。显著提高R&D经费,使经费投入强度达到或超过全国平均水平,提高基础研究在R&D结构中比例,扩大企业R&D投入资金比例;增强科技平台能力、R&D人员研发水平和科学技术要素支撑能力。二是"强产业支撑能力",创新替代资本成为最关键的生产要素,共享替代私有成为最有效率的资源配置方式,显著提升现代技术体系对产业发展的支撑能力和转化能力,显著增强央属在川科研院所对四川省经济体系现代化的贡献。三是"强四川创新能力",稳定和提升四川省区域创新能力和水平,促进经济大省、人口大省、农业大省到科技强省和经济强省根本转变。


注重引领发展。明确"引领发展"为四川省"十四五"暨中长期科学技术发展指导思想有时代和实践发展赋予的特定内涵。一是发展目标引领。以2035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为目标指引,以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统领全省科技工作,为本世纪中叶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作出四川贡献。二是国家战略引领。以国家重大战略嵌入区域发展为契机,紧紧抓住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重大战略机遇,增强成渝地区创新协同能力,"一城多园"模式、建设全国有重要影响的科技创新中心,助推中国西部科学城(成都)发展。三是中心城市引领。落实区域协调发展战略,提升成都全球全国创新资源汇聚能力,提升中心城市和重点区域资源集聚和带动辐射周边地区共同发展能力,推动四川省差异性区域协同发展。

  • 上一篇 : 国家知识产权局印发《关于进一步加强知识产权维权援助工作的指导意见》的通知
  • 下一篇 : 成都市市场监督管理局关于发布知识产权资助相关申报指南的通知